T

教务教研

eaching and Research

热门文章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务教研 > 教研培训 > 正文

基于Google Earth 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26日 10:43 阅读:

基于Google Earth 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以校本课程《闽水谣》为例

(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学  350001  陈桂芳 )

(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  350001  王信文)

【摘  要】本文介绍了Google Earth的基本功能,以我校地理校本课程《闽水谣》为例,描述了该工具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过程。教学实践证明,Google Earth对于扩充地理校本教材的课程资源,增强教学活力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Google Earth;高中地理;校本课程;闽水谣

                     

Google Earth(以下简称GE)是一款典型的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地球软件,其最大的特点是基于位置服务(Locating Based Service,LBS)的,具有显著的地理特色。学生借助它能够清晰看到各地的地貌,甚至自己居住的房屋及周围环境(Google Street View “谷歌街景” )。GE辅助地理教学,对地理教学实践有着明显的应用价值,为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中的运用提供了新的手段。

一、GE软件的教学属性

(一)GE软件的基本情况

GE软件是Google公司于2005年6 月向全球推出的一款虚拟地球的软件,2007年8 月正式推出中文版,目前的最新版本为7.1.2(图1)。其主要是利用3D地图定位技术,将遥感图片(卫星照片、航空照片)以及地理信息都分布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用户可利用此软件随意拨动、翻转地球,查看整个地球的海陆轮廓、经纬网分布、地形地貌等,也可通过对某个地区或地点进行放大来观察地球表面某一事物的细节。另外,GE软件还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工具和教学平台,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GE软件的常用功能

GE软件操作简便且功能强大,只要利用鼠标进行拖放、滚动或是在搜索框中进行输入就可查询到用户所需资料。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当中,GE软件经常被利用到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

图1

首先是浏览地图。在GE软件当中存有大量图片,如公共场所的图片、经有关部门审核存入的航空照片和卫星图片等。通过对定位区进行搜索,在输人框中填入所要的国家、省份或是城市就可以找到相应地图。然后利用鼠标进行拖放、滚动就可浏览地图。

其次是制作地图。GE软件可将操作界面导出并保存用于后期的地理教学当中。根据教学所需可调整利用GE软件所查询地图的方位、大小及倾斜角度,调整好之后点击“保存”,选择相应的保存路径便可实现图片的保存,为后期的地理教学提供图片资料。

最后是图层功能。GE软件的不断升级使其图层功能也更全面。现在软件当中不但提供边界、地形、气象、海洋、火山及地震等地理教学所需要的图层(图1),并可以将这些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综合起来,各要素的图层效果不仅具有立体感、真实感,而且具有综合性,是普通的图片所无法比拟的。新的版本还增加了“全球意识”版块(图2),以培养学生的全球环境与生态意识,完善学生的世界观、发展观。

图2

二、以GE为载体的地理校本课程《闽水谣》教学实践

《闽水谣》是我校自主开发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它以福建人民的母亲河——闽江作为主体,介绍了“闽江的自然背景——闽水泱泱”、“闽江流域的人文历史——历史长河”、“闽江的奇秀风景——千里画卷”、 “闽江的诗歌曲赋——诗意闽江”、“闽江的经济重镇——闽江重镇”、“闽江流域的发展展望——闽江论坛”等六个章节。该校本教材全方位的介绍闽江流域的地理、历史、人文、经济,通过该课程的实施,加强了学生对闽江的了解,对家乡的了解。

下面将以高中地理校本课程《闽水谣》为例,描述GE用于辅助地理教学的实践应用。

在GE主页显示的工具栏(图3),从左往右依次是“隐藏侧栏”“添加地标”“添加多边形”“添加路径”“添加图像叠加层”“录制游览”“显示历史图像”“显示阳光在地面的移动轨迹”“在地球、星空和其他星球间切换”“显示标尺”“电子邮件”“打印”“保存图片”“在Google 地图中查看”等按钮。教师可以通过经常练习,熟练这些按钮的使用。

                        图3

(一)地图浏览与地点搜索

利用GE强大的地图浏览与地点搜索功能,能够检索并在视窗中切换到要查询的位置。例如,在校本教材《闽水谣》第一章中要介绍闽江的概况,涉及到闽江的源头定位查找和闽江入海口的定位查找。GE确认地点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为直接在搜索栏输入地名,第二种在搜索栏中输入地理坐标查询。但是采用第一种查询方式会出现许多相关的位置,要找到源头及入海口还需花费很多时间。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找到,教师可以事先将观察点附近的闽江源头找到,在源头选取一个点,记录并将该点的地理坐标呈现给学生来找,更精确方便。具体操作为:输入闽江名称,将鼠标停留在选好的闽江源头及入海口的点上,记录状态栏中该点的地理坐标,然后以上述地理坐标的记录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直接输入该地地理坐标后回车或者按搜索栏后面的放大镜图标:在GE图上,就可出现一个方框,此方框所在地即为教师事先定好的地点,分别向上和下滚动鼠标滑轮,或者利用导航控制工具,可以调整该幅的比例,选择合适的比例尺来进行观察。

(二)创建地标

方便查看或共享已搜索的点。例如,在校本教材《闽水谣》第五章,介绍闽江中游重镇南平市的位置,指示闽江三江汇流处的“双剑化龙”地标。选择“添加>地标”,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将地物的地理坐标数值复制在对话框中对应的纬度和精度处,确定后在GE图上就会出现该地的地标。在地标处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后,在图上就能够清晰地看到该地物。(图4)

图4

(三)显示三维地形

利用GE可以浏览许多山脉的三维模拟地形。例如,在校本教材《闽水谣》第三章“千里画卷”中,需要介绍闽江流域的秀丽风景,就可以通过GE的“三维”功能,选择水平视角,显示闽江沿线的地形、植被、建筑物等特征,带领学生在GE中虚拟游览闽江。

(四)定制浏览与模拟飞行

从一个地点飞往另一个地点、查看地形以及观看期望的内容,并可添加音频。例如,在校本教材《闽水谣》中,第三章“千里画卷”的探究活动部分——“旅游攻略——一起畅游秀逸闽江”的学习时,通过点击主菜单“工具”〉“进入飞行模拟器”进行模拟飞行,让学生感受“闽江游”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台江旅游码头出发,至中州岛、解放大桥(图5)、三县洲大桥、北江滨公园、尤溪洲大桥、南江滨公园、洪山桥(折返点),至陈靖姑祈雨处、仓山西洋建筑群、 台江金外滩、鳌峰洲大桥(折返点),台江旅游码头(终点)。在虚拟的空中游览闽江的旅行中,学生会欣赏到闽江的迷人风景,感叹GE的神奇魅力。

图5

(五)分层显示地理信息

GE能分层显示地理空间信息,如国界、河流、道路等与地理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及宾馆、学校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信息,相关图层显示在GE主页左下方(图6)。

          图6

借助此功能,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分层叠加的方法,探讨地理事物的合理布局。例如,在校本教材《闽水谣》第六章“闽江论坛”中,进行闽江的“毛细血管”——福州内河整治与发展的探究活动时,通过GE展示福州内河区域的水系图层、交通网图层、人口聚集地等图层,探讨闽江内河污水处理厂等内河治污工程的合理布局。

三、地理教学中应用GE的实践思考

(一)完善学校网络建设,支持GE正常运行

GE的运行需要网络的支持,目前,有相当部分学校的教室没有网络支持或网络不稳定,这限制了GE的正常使用,也妨碍了GE在教学实践中的推广。因此,完善学校的网络建设,做到班班通网络是实现现代化、信息化教学的前提。

(二)结合教材、地图等多种教学工具,弥补GE功能不足

GE尽管功能强大,但终究只是一款辅助工具,并不能应用于所有的地理教学中,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还应该结合教材、地图、板图板画等传统教学手段,实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三维虚拟图像与二维抽象文字相结合,最终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加强GE操作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应用能力

尽管GE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但若没经过专门的训练和长期的熟悉,大部分地理教师常常仅把GE当作一个虚拟的地球仪,常停留在放大、缩小、拨动、翻转等简单功能上,而定制浏览与模拟飞行、分层显示地理信息等功能不能灵活使用,不能尽显GE的强大功能。因此,建议中学地理教研机构可以向一线地理教师介绍GE的使用方法和教学效果,利用专家讲座或公开课示范的形式来培训中学地理教师的GE使用意识和应用水平,丰富教学内容与方式,不断推进地理新课程的改革步伐。

教学实践证明GE对于扩充地理校本教材的课程资源,增强教学活力,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在新课改的背景下,GE进课堂将是一个必然趋势。尽管我国的地区间的经济水平差距巨大,依然存在教学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不利于GE在更大范围的推广的问题。但是,只要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化,教学信息化,必将实现GE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雪松, 钟小辉, 李家清. Google Earth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长江”为例[J]. 课程与教学, 2012, (10): 97-99.

[2]王培军. 浅析Google Earth对中学生地理空问素养的培养[J].基础教育, 2013, (14): 164-165.

[3]王金桃. 用“谷歌地球”学习“河流地貌”[J]. 地理教学, 2011, (6): 24-26.

[4]秦福来. Google Earth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9, (12): 4-8.

注:本文获第四届福建省三优联评论文类一等奖

作者姓名:第一作者姓名:陈桂芳,

单位: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学,

             通讯地址: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学212信箱,

                 电话:15980612623

              Email592851090@qq.com

         第二作者:王信文

             单位: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